• <progress id="itfm3"></progress>
    <progress id="itfm3"><bdo id="itfm3"><dfn id="itfm3"></dfn></bdo></progress>
    <menuitem id="itfm3"></menuitem>
    <samp id="itfm3"></samp>
  • <menuitem id="itfm3"></menuitem>

  • <progress id="itfm3"><bdo id="itfm3"></bdo></progress>
            <tbody id="itfm3"><bdo id="itfm3"></bdo></tbody>
          1. “雙減”后,社區課后服務如何做得更好?家長訴心聲,委員代表來建議!|上海兩會時間
            時間:2022/1/2 瀏覽:240

            教育是國之大計、民族根本。2021年7月24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》,給校外培訓亂象這一頑瘴痼疾下了一劑猛藥,中小學生課后“軍備競賽”的車輪被拉下重剎。

            古語云,一寸光陰一寸金,是為勸學而不是為刷分。曾幾何時,動手實踐、創新思考,對于奔忙于學科班的孩子們,竟顯奢侈。如今,課后的時間重新還給了孩子,怎樣度過才能不荒廢大好時光?

            這就對校內外的課后服務提出了質與量的要求。學校作為主陣地下足功夫的同時,社會各界也對街道和社區發出呼聲——辦好“家門口”的課后服務,讓孩子們獲得更廣泛的知識、發展藝體美特長、嘗試科學實踐、鍛煉勞動技能。

            “雙減”落地的半年來,滬上街道社區已經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嘗試。未來,如何滿足更廣泛的居民需求、更加高效地整合各方資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課后服務功能體系,我們傾聽了家長、學生的想法,也向對此投以關注的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進行了采訪。


            家長訴心聲

            預初家長吳女士:社區帶來歸屬感,希望增設素質拓展、輔導答疑

            “看,這是我們的美育課程,非常棒!還有社區公眾號,每周都會推送‘雙減’小課堂,有小實驗、手工制作、簡單的烹飪,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了,開闊眼界,增長見識,也給了我們很強的歸屬感。”

            提起這半年來參加的社區活動,家住臨汾路街道的吳女士贊不絕口。她的女兒何苗正在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學讀預備年級,以往,何苗的課后時光幾乎被語、數、英培訓班占據,而自去年“雙減”以來,她告別學科班轉而自主安排課后時間,社區的一系列活動則為她提供了豐富的選擇。


            在認可的同時,母女倆也表達了期待:“希望社區能增設學習輔導,對參加課后托管的學生進行作業答疑解惑;加強素質拓展,結合學生興趣特長開設戲劇小組、社團活動等;針對參加較晚時間段的學生,安排觀看電影、演出以及聽專家講座這樣集體性的活動。”



            ↑“雙減”之后,何苗有了更多時間參加社區活動、發展美術特長

            雙職工家庭王先生:時常加班較晚,倡導志愿者互助晚間托管

            寶山區的王先生家是雙職工家庭,遇到夫妻雙方都在加班的情況,回到家中已經到了八九點,而學校的延時服務最晚六點結束。盡管家里的老人隔三差五可以來幫忙照看孩子,但一不能輔導作業,二來年紀大了經不起折騰。

            “如果社區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,比如我們這些家長、熱心居民互幫互助,為孩子們建立一個晚間托管的班,輔導輔導作業,這樣加班較晚的時候,可以拜托社區幫忙多照顧一會孩子,我們也能放心。”

            家長擔任志愿者,已經有人來主動“打樣”:寶山的鉑金華府社區的韓爸爸,積極報名成為家長志愿輔導員,制訂了一系列3-14歲兒童的公益課程,如自制“電影放映機”、尋找“無脊椎動物”和“緩步動物”、“探訪小區夜精靈”等。

            二寶媽高女士:希望有更豐富的體育鍛煉場地、閱讀空間

            閔行區的高女士家中,上一年級的兒子正好趕上“雙減”落地,上學期她報了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。不過高女士發現,入冬以后天黑得較早溫度又低,從學校回來要走兩公里的路,如果家門口三百米的社區服務中心能夠提供課后延時服務,會更方便。

            “一來是希望提供類似學校那樣的托管服務,開辟運動場所給學生,比如乒乓球案、籃球場、羽毛球場,有一兩位志愿者老師帶領孩子們;再來,如果能設立一個讀書角更好,不僅哥哥有去處,我也能帶著妹妹在這里讀讀書。” 高女士說。


            代表、委員談建議

            上海市人大代表、大寧國際小學校長徐曉唯:多主體課后服務擴寬學生視野

            徐曉唯提出,課后服務不能僅在學校一個“小生態”里進行,它應當是多主體推進的,只有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各司其職,為孩子提供良性的、開闊的成長環境,共同參與其中,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唯分數論的教育焦慮,營造回歸教育本質的社會氛圍。

            “在社區,各種年齡層次的孩子可以互相交往,高年級帶低年級。有的孩子在學校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,而在社區能展現學長風采、示范引領弟弟妹妹,也能讓自己更加自律,有更高的獲得感。孩子之間形成他們的交往規則,使得綜合素質得到提高。”

            徐曉唯認為,青少年需要更寬廣的活動空間、社交范圍,釋放其成長需求,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社會性的發展,社區可以提供這樣的環境。

            另外,她還提出,“雙減”過后,就更要求學校把精力用在“提質”上,由專業的老師來研究作業品質提升、考試方式改革,以實現減輕負擔不減教學質量。在學生課后個性化服務上,學校開設了一些社團、拓展了許多活動,對豐富孩子的發展非常有益,如果社區也能在資源、保障上投入進課后服務,作為學校是很歡迎的。

            “以往社區也有愛心暑托班,一些做的比較好的還擁有自己的‘青年中心’提供志愿者支持,那么是否能在學期中的課后時段拓展服務,將社區內的退休教師,運動、藝術、科技愛好者,愛心人士等動員參與進來。”徐曉唯說。

            上海市政協委員、上海市科技成果檔案資料館副主任吳岡:打造“家門口”的創新實驗室

            今年兩會,吳岡提出打造“家門口”的青少年科創輔導站的建議。

            “一個民族需要創新力,怎樣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呢?只靠做題是不行的,要從小培養孩子應知應會,就是既要懂知識,又能動手做。”吳岡回憶,自己曾經教女兒物理就是帶領她動手自制實驗工具,琢磨怎樣連接電線能讓燈泡亮起來,從而理解串聯、并聯,并應用于生活。

            在調研中,他從一份抽樣調查中發現,超過66%的學生認為需要步行可達的科技創新交流平臺,超過61%的學生認為平臺最好直接建立在社區。結合自己的教育心得和在上海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工作經驗,他越來越覺得,應當把創新實驗室帶到孩子們身邊,讓青少年隨時都能在步行可到的范圍,探索實驗、發揮想象。

            他還建議通過全市層面的協調,結合中學生現有的科技創新課程學習,多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比賽、科研講座小組合作、設計性實驗以及科研項目訓練等活動,激發學生求知欲、培養想象力,搭建統一的青少年“家門口”的科技創新交流平臺,共創共享,并對社會公眾開放,由社會來監督經營主體的運營狀況。

            “我們可以借助社區圖書館、老年活動室的場地,在提供日常的實驗空間和器材的同時,發動社區里的熱心志愿者、藍領手藝人、教師、科研工作者來到這里,做孩子們的導師、為孩子們帶來知識分享。”吳岡指出,可通過配備志愿者(導師團)隊伍作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導師團隊的重要補充,彌補現有導師缺乏和覆蓋面不足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上海市政協委員、華建集團上海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芮海燕:社區資源“聯動”,全市統籌安排

            作為民建華建委員會主委,芮海燕今年的提案是關于“雙減政策”背景下如何提高未來校園和社區空間規劃的建議。

            “5+2模式需要社區做好有益補充,而社區就是解決課后服務 ‘最后一公里’問題,家長對此是表示歡迎的。只是對于師資、課程方面的內容有所擔心,因為家長并不希望是簡單的托管,更希望能學一項小技能,能交一些好朋友,能擔一點小責任。”

            芮海燕認為,社區課后服務必須做好社區資源的“聯動”,并由全市相關部門統籌安排組織實施。各區根據實際情況梳理本區學校、企事業單位、各界人才的資源,做好統籌調配和盤活工作。她提出,以“共建、共學、共享”的指導思想,邀請具有“特色組織和一技之長”的志愿者,聘請各行各業的兩會代表作為導師,同時引進社會組織,以第三方購買服務的形式將課程資源引入,從而提高社區課后服務的水平和多樣性。

            想要在全市優質均衡地推開社區課后服務,芮海燕覺得,應當“加法”和“減法”同時進行。比如說,我們的社區都建立了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站”“黨群服務中心”,兩者做“加法”工作,共同打造“社區課后服務大課堂”。場地有了、資源有了,服務的價值就提高了。而有了這樣的“加法”,我們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就得到了有效的精簡,這樣的”減法”不僅讓社區工作者減輕負擔,也可以真正起到“減負增效”的作用。

            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郵政上海郵區中心郵件接發員柴閃閃:作業輔導與體育運動并進

            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是一位二寶爸,大寶今年12歲,小寶馬上要讀一年級。作為一名父親,他提出了對社區課后服務的期待:

            “對于雙職工家庭,加班比較晚的沒精力輔導孩子作業,有些作業完成不好,家長可能又會想辦法花錢上一些暗中開辦的輔導班,很可能滋生新的教培市場。那么,社區作為就近的便民服務區,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課后作業輔導?比如吸納大學生勤工儉學來做志愿者。”

            柴閃閃在和家長們溝通中發現,大家對社區抱有很高期待,除了課后作業輔導,還希望能組織孩子開展運動、優秀文化典故講解等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社區的老黨員、老教師等號召進來,良性互動。

            他還提到,為了減少“小眼鏡”的出現,孩子們課后運動的時間應當得到保證,社區的運動場所和課程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。據他觀察,目前的資源相對集中在街道一級的層面,比如一些球類運動場地的需求,距離較遠的家庭,初中生還可以結伴而行,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在社區更安全、方便。因此,如果能在社區層級開辟更多的體育鍛煉場地,將能更好滿足學生課后運動的需求。


            社區在嘗試

            “數字家園”精準捕捉需求

            在臨汾路街道,像小何苗那樣受益于豐富社區活動的孩子還有很多。去年以來,靜安在全區14個街鎮推進社區少先隊改革試點工作,臨汾以此為契機,推進“童心協力”社區少先隊工作品牌。活動陣地就近就便、功能互補,如將轄區銀行、轄區醫院、轄區公共服務場所等59個實體點位納入校外實踐地圖;以8個青春社區為核心輻射20個居民區,小朋友自主參與設計打造一批帶有兒童色彩、青春元素的戶外空間。


            此外,街道借助在城市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建設的“民情日志·數字駕駛艙”“智慧臨小二”等智能化平臺作用,幫助精準捕捉需求、優化服務供給、有效動員激勵。比如,對1000多萬條民情數據進行關聯分析,精準定位社區雙職工家庭、小朋友、資源分布情況;再如,分析哪些社區活動參與度更高更受歡迎,以更好優化活動。

            在臨汾路375弄青春社區,有了“智慧臨小二”應用,居委會全天不打烊,尤其是線上“約空間”功能讓親子家庭周末、晚間也能錯峰享用乒乓球室、社區活動室、親子閱讀室、舞蹈房等公共空間,多了更多“家門口的好去處”。


            考慮到家長及孩子的需求,臨汾在星城花苑小區居委會率先引進了五子棋機器人、乒乓球自動發球機等智能設備,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周末生活。

            有家長表示:“自從居委會添置了這些運動娛樂設備,真的幫家長大忙了!以往只能去附近的運動場館,現在即便家長有事無暇陪同,孩子們也可以在小區打球、下棋,既安全又能結交小伙伴。”

            探索“一起成長”15分鐘服務圈

            2021年秋季,徐匯區天平社區學校積極響應政策,推動資源的融通共享,因地制宜地為學生開展各類科技、體育、藝術等幾大類活動,打造健康有益的“一起成長”15分鐘服務圈。

            每周六,社區學校開設青少年科創、AI課程、智能物聯、陶璐娜激光射擊·腦動課程、青少年網球、親子收納實操等為期三個多月的課程。



            十一小長假期間,以“弘時代精神、揚非遺魅力、傳紅色基因”為主線,組織開展了“親子繪本閱讀”、“成語故事戲劇表演”、“賞影配音‘悟初心’”、“幸福親子時光·兒童收納”、非遺·五谷雜糧拼畫等一系列親子活動項目。


            社區學校還借助天平“名家坊”的優勢,為轄區學校提供優質文化資源進校園,“秋海堂文化藝術中心”書法課走進轄區八所中小學校;少兒拉丁、成語故事戲劇表演進小學和幼兒園,不斷擴大學校的教育供給,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。

            “社區小先生制”賦予少年責任感

            上世紀30年代,在上海寶山,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“小先生制”,強調“教做學合一”。如今,寶山小先生不僅活躍在校園,更通過課后服務的平臺,走向社區,青少年“雙減”效應的幸福生活圈已然形成。


            作為“社區小先生”的示范點,鉑金華府小區依托活力樓組建設,讓少年兒童走出家庭、走向樓組、融入社區,開展“樓組小先生”項目。


            7月28日,居住在社區的老黨員向孩子們講述自己艱苦援疆的故事,并勉勵隊員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在社區中隊輔導員主持下,還舉辦了鉑金彩虹理事會(社區少先隊中隊)小理事選舉。十位競選的少先隊員發表競選宣言,自信大方、熱情洋溢,展示自己優勢與特長,表達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的心愿。


            半年來,滬上社區課后服務的“童話”故事還有很多,而我們能講的有限。做好課后服務,街道社區工作者已經帶著使命感邁出了探索的步伐,兩會期間,來自各界的關注與建議,將幫助社區集合智慧、聯動資源,切實解決家長所急、社會所需,助力未來教育減負提質。


            亚色视频